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列车智能运维方向)团队
定位领域:人工智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速列车智能运维)由我校人工智能学院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机车车辆学院轨道交通类专业跨界融合而成。
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列车智能运维)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以我校高速列车智能运维领域的骨干教师为主,融合了行业的领军人才及技能大师,致力于培养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速列车运维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团队现有骨干教师17 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教学能力结构合理。人工智能类专业教师5 人,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师9 人,通识教育类专业教师3 人,高级职称占80%,双师型教师占88%。
团队负责人张中央教授1988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名师等荣誉。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课题10多项,荣获4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标志着中国铁路技术水平整体上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高铁建设和运营正逐步走向智能化、一体化,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实现高铁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施及内外部环境间信息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
京张智能高铁通过将卫星导航系统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成为全球第一条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高速铁路。动车组检测机器人在国内已经投入使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列车智能运维方向)团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厅、局、校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协作共同体;2.整合资源,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3.“双栖互聘”,创建“双轨道三梯次”双师队伍培育体系;4.“五位一体”,构建“两主线两融合三层次”课程体系。“技术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素养”两主线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高速列车运维技术” 人才培养相融合。5.德技并修,创新 “四维度” 团队协作模块化教学模式。6.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以学生为中心,以高铁列车智能运用与维护作业过程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行动课程体系。从“思政统领、教法多用、模块专攻、专兼协作”四个维度高效、高质量开展模块化教学组织,实现思政课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深化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改革,教师模块能力专项培养提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标准开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7.示范引领,创新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护理专业团队
护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以我校护理专业的骨干教师为主,特聘医院、养老健康照护领域知名专家为引领,致力于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团队现有骨干教师20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教学能力结构合理。团队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 1 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文明教师1人、省优秀党员2人、省学术带头人1人,高级职称占75%,双师型教师占90%。
团队负责人林爱琴教授先后荣获省青年骨干教师、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省卫生健康科教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主持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 项,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教科研课题10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省级银奖 1 项。
团队教师负责建设的护理专业在70年左右的办学历程中,先后被评为铁道部示范专业、河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国家骨干校及优质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骨干专业等,被推选为全国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协作会主席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研究会副主任单位、护理专业国际赛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等。
护理专业团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内培外引,打造德教双馨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 ;2.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依托“中心+联盟”,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3. 确定“两主线、 两融合、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素养共育、优势共享、课证融通、学分互认”的特色课 程体系,建设开放共享课程教学资源;4. 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模块化教学;5.深化职业教育互联互通,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设期满,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引领职业院校“三 教”改革,推进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教育部首批认定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团队
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团队获批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全国仅有的10个高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一。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团队由机车车辆学院14名教师和1名特聘大国工匠组成。其中郑州铁路局集团公司首席技师1人(大国工匠),教授3人,中共党员9人,三名教授张中央、韩增盛、张铁竹相继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团队担负着铁道机车、高速动车组技术、铁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专业的教学、研究、专业建设任务。
团队带头人张中央教授1988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名师等荣誉。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课题10多项,荣获4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机车电传动系统》课程建设,2007、2015年分别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先后主编出版了《列车牵引计算》、《机车新技术》等10多部专业教材,《列车牵引计算》被遴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荣获国家首批精品教材奖励;在《中国铁道科学》、《中国铁路》、《机车电传动》等各级学术刊物发表专业、教研论文40多篇。
团队负责建设的4个专业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教改试点专业、省名牌专业、省首批示范专业、省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优秀教学基层单位、国家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国家优质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等荣誉称号。
团队教师主持的3门课程被评为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建成2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24门课程教材在中国铁道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近5年主持、参与校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24项,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参与修订铁道行业标准一部,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108篇。
团队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先进典型,他们的模范事迹也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铁道、新华网等媒体以“望闻问切”给火车头“诊病”、“身边的大国工匠”、“铁道线上写春秋”等为题多次报道。张天彤等带领城轨车辆专业学生自2013年—2016年连续4年组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位居全国铁路高职院校之首。
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护理教师团队
“护理教师团队”荣获“第二批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被推荐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 19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1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2人;平均年龄45岁,是一支德才兼备、充满活力、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林爱琴教授先后荣获省青年骨干教师、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省卫生健康科教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主持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 项,主持和参加省部级教科研课题10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省级银奖 1 项,主编教材4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各1篇,中文核心26篇。
团队教师负责建设的护理专业在70年左右的办学历程中,先后被评为铁道部示范专业、河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国家骨干校及优质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骨干专业等,被推选为全国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协作会主席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研究会副主任单位、护理专业国际赛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等。
团队成员始终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突出家国情怀、人文情怀、生命情怀,构建“专业-课程-课堂”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老年护理》课程获首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联合主持省级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集国家级(2门)、省级(2门)、校级(13门)教学资源互为补充的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护理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职示范性重症医学实训基地1个,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实训基地框架体系。编写教材33部,主编16部。获批1+X母婴护理、老年照护职业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实现“书证融通”。
秉持黄大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团队成员潜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获批省级工程中心1个,河南省高职院校唯一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科研立项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15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48篇,其中SCI检索收录15篇,核心82篇。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高职组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
团队培养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连续四年荣获“出彩河南人”最美护士称号,并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
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团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以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为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
团队负责人李攀科,女,1981年出生,东南大学,硕士学位,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城轨客运组织、城轨票务运作。先后到澳大利亚研修学习、郑州地铁集团运营分公司挂职锻炼,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近年来发表核心论文5篇,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4项,主编教材2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有教师2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53%,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90%。团队成员曾先后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河南省职教专家、“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 “河南省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主编教材14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4部;开发河南省立体化教材2部,建成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主持省厅级以上项目34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1项;在教师教学比赛中获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8项。
整个团队精准对接轨道运营行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深化产教融合,聚焦“三教”改革,以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点,以团队协作共同体为载体,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成立大师工作室等方式,提升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和科研创新能力,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师风高尚、充满创新、活力,“三教”改革成效显著、模块化教学能力卓越、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突出的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铁道机车车辆教学团队
铁道机车车辆教学团队负责建设的铁道机车专业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教改试点专业、省名牌专业、省首批示范专业、省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国家优质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等荣誉称号。
团队带头人,董奇志,女,196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铁道车辆专业,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37年。是省级机车车辆教学团队主持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省级科技项目5项、撰写专业论文20余篇、教研论文10余篇。
铁道机车车辆教学团队由机车车辆学院16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中共党员9人,三名教授董奇志、张中央、张铁竹相继荣获了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团队主要担负着机车车辆学院铁道机车专业的教学、研究、专业建设任务。
团队队教师主持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课,3门课程被评为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建成9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12门课程教材在中国铁道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近5年主持、参与校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2项,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参与修订铁道行业标准一部,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张铁竹、高伟、李建龙等带领铁道机车专业学生自2014到2017连续两年组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位居全国铁路高职院校之首。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护理专业教学团队
ok138太阳集团护理专业其前身为郑州铁路局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1958年升格为郑州铁道医学院,开设有本科专业,1963年恢复为郑州铁路卫生学校,1995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中专。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护理专业升格为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先后被评为铁道部示范专业、教育部和财政部认定的首批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特色专业群。护理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情况:林爱琴,女,生于1970年,医学硕士,教授,河南省护理学会护理科研分会常务委员、护理教育分会委员,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研修学习。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20余篇,主持及参加国家级、省级、厅级等教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主编教材4部。
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共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副主任护师1人,讲师6人,实验师1人;博士1人,硕士10人;双师队伍比例达?以上;团队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专业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教学标兵1人。
目前团队已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1门、编写专业教材28门、引进加拿大国际护理课程13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9项,厅级20项,校级10项,科研到账资金约57.9万元,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2018成功申报河南省天然药物提取和医学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现已投入280万元筹建呼吸与危重症实验室。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国家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自2009年起团队成员开始承担中国铁路总公司站车救护员以及救护员培训师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学员近千人。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3人,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知识、学缘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大,教科研能力突出,是一支形成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双师结构”教学梯队。
专业建设:2011年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命名为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开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铁道供电技术专业为重点建设的六个专业之一, 2016年已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2017年获批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
我校为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团队积极开展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建设,重新修订了铁道供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转型,采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等灵活方式对接新领域、新岗位;课堂教学转型,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围绕轨道交通电气行业特有工种“接触网工”, 构建接触网检测检修优质课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紧跟行业发展,更新出版教材、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接触网》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2018年组织召开了全国铁路院校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联盟成立大会,来自全国18个铁路院校的35位专家参加,联合主持的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完成与工作现场完全一致的接触网演练基地,涵盖普速、高速铁路及城轨交通所有接触悬挂形式,覆盖所有接触网真实情况下的操作、演练、实训项目。新建接触网检修交互和VR系统,完整的硬件设施与以虚拟现实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标准化仿真操作、VR实景体验相结合,开展铁路及城轨交通接触网实训、实习以及岗位技能训练。2018年,轨道交通智能检测与应用工程实验室获批郑州市重点实验室。
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赛的竞赛常态化机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师的教学水平。2017年全国铁路职业院校供电专业接触网技能竞赛,分别在“接触网支持装置预配”项目和“接触网缺陷查找与处理”项目中荣获省级一等奖、三等奖,总成绩位列第二。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智能供配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河南选拔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获得省级三等奖。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机车车辆学院铁道车辆专业始建于1951年,为建设服务京广和陇海铁路而开设。 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铁道车辆专业升格为三年制高职。2008年试办高速铁道技术(动车组方向)专业,2010年按照国家标准正式更名为动车组检修技术。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该团队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团队带头人情况:董黎生,男,1962年生,教授,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带头人,铁路总公司行业指导委员会机车专业主任单位,长期从事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院校建设——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河南省国家优质院校高速动车组技术专业群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核心论文10余篇。
本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2人,已经形成了以高职称专业人才为中坚、青年教师为生力军,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0人,在读博士1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100%。 团队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与质量意识。经过多年建设,该团队已成为一支教学能力强,社会声誉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
本团队成员主持参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该项目已通过验收;主持参与“国家优质院校高速动车组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动车组检修技术”;完成多门核心专业课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已建成“高速动车组机械师训练中心”及“高速动车组检修大师工作室”两个实训室;参与国家级精品课《车辆制动装置》的建设,并已验收通过;2017年本团队成员远赴肯尼亚参与了肯尼亚蒙内铁路铁道车辆专业本土学员的培训任务。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通信技术(铁道通信方向)专业教学团队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始建于1951年,为建设服务京广和陇海铁路而开设。伴随国家高铁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学校把握铁路技术岗位管理职能变革,及时跟进铁路专用通信网络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于2008年开设通信技术(铁道通信方向)专业,是河南省首家培养轨道交通领域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院校;2016年,根据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调整,正式更名为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
通信技术(铁道通信方向)专业教学团队2015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该团队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质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团队带头人情况:张惠敏,女,1962年生,教授,通信工程师,通信技术(铁道通信方向)专业、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带头人,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铁道通信信号专委会委员,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长期从事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建设和教科研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级骨干院校——城轨交通控制专业” 、“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群”、“国家级骨干专业-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项,主持完成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3项;主编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本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9人,已经形成了以高级职称专业人才为骨干、中级职称为中坚、青年教师为生力军,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结构团队。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工)6人,讲师6人,助教6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的15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100%。团队成员中,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名师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3人,院级教学名师2人,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4人次获得省级以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奖项;企业驻校讲师团队10人,建有15人左右的动态兼职教师库。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知识、学缘结构合理,形成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梯队。
本团队成员主持完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城轨交通控制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通信技术专业(铁道通信方向)2015年立项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基于“双主体”办学模式的信息通信技术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获批河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18年,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教研室立项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光传输技术与应用》立项为河南省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合开展铁道通信与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2019年,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高职专业,轨道通信信号类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4G全网建设技术”等18个赛项获得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23项。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药学专业教学团队
药学专业教学团队自2016年建设以来,依托药学专业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及河南省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项目,以带头人为引领,通过“内培外聘、培聘结合”的方式,已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专业结构优、教学水平高、职业能力强、校企合作深,完全胜任“专业教学+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科技研发”任务,双师素质达到95%的教学团队。
团队由药学、中药学、基础医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学科背景组成,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博士3名,硕士学历以上占比86%;兼职教师由校内及医药企业、医院、食药监等行业专家组成,25人,其中高级职称和高技能人才占80%,已经成为结构合理,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团队。
团队带头人情况:陆艳琦,女,1972年12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理学硕士,1992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2012年9月-201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国家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现任ok138太阳集团药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长期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化学应用研究。2010年获得河南省高校教学标兵,河南省高校化学教学比武一等奖;2010年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2016年获得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教学质量工程:河南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病理学》《正常人体结构》;河南省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中药炮制技术》;河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项目基础医学教研室。
教研、科研:省级科研平台“河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厅级科研平台“河南省教育厅医药信息工程中心”;“校级医药科技创新科研团队”。立项、完成省级课题8项,厅级课题14项,校级课题9项;发表论文核心8篇、 SCI1篇、CN28篇;教材主编5部、副主编2部、参编8部。
社会服务: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服务社区1次,7人次深入合作企业开展服务,服务对象达200余人次。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城轨交通车辆教研室
城轨交通车辆教研室专任教师11人中含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硕士8人,学缘结构来源广泛,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成员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多项。教研室主要承担城轨车辆、城轨驾驶专业的专业教学任务,课程包括《城轨车辆构造》、《城轨车辆控制》、《城轨车辆制动》、《城轨车辆检修》、《城轨行车规章》等十余门专业课。
团队带头人情况:张天彤,男,1973年9月出生,兰州铁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城轨车辆技术教学和研究,近年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2本。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精品课建设1项,主持省级教改课题、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各1项,参与省厅级教科研项目多项,曾荣获省优秀辅导教师、校教学名师、校优秀指导教师、校师德先进个人、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教研室在期刊杂志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百余篇,包括中文核心期刊60余篇,出版教材2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主持、参与省部、厅级教科研项目40余项,并获多项奖励,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城轨交通车辆专业被省教育厅列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城轨交通车辆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被财政部教育部批准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带领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等,先后取得团体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综合成绩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主持《城轨交通车辆构造》课程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城轨车辆检修》课程被列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点。2017年教研室被省教育厅列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组织立项建设。2018年教研室4名教师作为主要成员,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基础护理教研室
基础护理教研室教学团队是一支的学缘结构良好,年龄梯队合理,专兼职比例均衡,兼职教师力量雄厚,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师资结构和师资力量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本教学团队承担了《护理基本技术》《护理学导论》《人际沟通与护理礼仪》等多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团队成员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高超的教学水平,完全满足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以及临床实践的需要,并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团队带头人情况:王娟,女,1978年10月出生。毕业于郑州大学,硕士学位,副教授,近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2本,主持1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参与2项实用新型专利;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5项以上教科研项目;主持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多次指导学生竞赛并获得省级优秀辅导教师;主持完成专业实验室建设;个人多年来获得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基础护理教研室现有教师8人,2名兼职教师,1名专职实验员,其中教授1名,副高2名,中级职称6名,助教2名。具有硕士学位7人,本科学位4人。团队人员组成年龄结构合理,年龄梯队良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老中青结合,平均年龄38.7岁;职称结构理想,高中低结合,其中高级职称占27%,中级职称占55%;学历结构合理,硕士以上占64%,专任教师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其中”双师型“教师9人,占82%。
基础护理教学团队根据护理专业学科特点将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形成独立的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模式、重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教学队伍,完成了《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临床护理基本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高职护理教育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等多项省级厅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编写了《护理基本技术》《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学》等多本“十三五”规划教材。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国内教育教学比武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17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2018年获得河南省卫生厅主办的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及河南省护理协会举办的教学比武三等奖。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
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是我校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教学组织。现有专任教师9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兼职教师6人,其中专任教师全部为硕士学位。校内实训基地1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个,校企合作单位有7家。2015年9月被评为ok138太阳集团先进科室。教研室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立项)。
团队带头人情况:任全会,男,1978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参与省级课题2项,主持建设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自2007年至今,以教研室团队为指导教师的电子协会社团,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项赛事,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索尼杯,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等诸多荣誉。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教研室
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教研室教学团队是一支年龄、职称、知识、学缘结构合理,教学力量强大,科研实力突出的教学团队。教研室全体教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明晰职业教育定位,形成学缘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目前教研室教学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6人;团队成员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学位,1名博士。
团队带头人情况:朱锦,女,1980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讲授《光传输技术与应用》、《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参与了10项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主持2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5本,主持1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参与4项实用新型专利;省级教学成果1项,指导学生竞赛3次,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获奖3次;多次获得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通信技术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年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通信技术(铁道通信方向)专业于2015年1月被批准为2014年度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通信技术(铁道通信方向)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6年结项省级教改项目《基于“双主体”办学模式的信息通信技术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一项;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立项河南省国家级优质校——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群建设;2017年立项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2017年立项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轨道通信信号类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7年立项省级教改项目《轨道交通无线集群通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一项;2018年立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科类技能大赛获奖11项,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奖3项;互联网+创业大赛获奖9项。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基础医学教研室
药学院基础医学教研室是由原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教研室整合而成。承担的课程有《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药理学》和《卫生防疫与急救》等涉及数十个不同专业的必修课,还开设有4门网络选修课。年授课量人均500余学时,教学质量优秀率90%。长期以来,教研室在学校和药学院的支持下,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和实验教学。2018年被省教育厅立项成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单位。
团队带头人王运登,现任基础医学教研室主任,198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学士学位、副教授。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解剖学专业研究会”学术机构担任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基础医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4部;主持及参与不同级别的教科研课题数十项;2018年作为联合主持参与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正常人体结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立项建设、作为副主编参与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省级立体化教材《人体解剖学》的建设任务。教学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风端正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和党员、曾获得过郑州铁路局优秀教师称号。
教研室现有教师11位,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助讲1人;硕士毕业生8人,具有双师资格的9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一名、 3D打印高级工程师一名、河南省优秀解剖学青年工作者一名。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充满活力。
教研室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省级立体化教材建设一项;获得省级教学比武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篇、一般CN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9项;立项和完成校级、厅级、省级课题40余项,获得各级教科研奖20余项;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及参编教材10余部;主持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1项、参与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立项建设1项。在新时代感召下,教研室全体老师将加倍努力奋发有为报效人民。